EN Menu
公司新闻
埃格林医药公布II期ClearMEMory研究积极结果:AI赋能药物EG-501在红斑狼疮认知障碍治疗中表现显著
来源:埃格林 时间:Oct,2025 浏览次数:168次


10月26日,埃格林医药公布了其深度应用人工智能(AI)技术开发的在研药物 EG-501 的II期临床研究数据。EG-501用于治疗由神经精神性系统性红斑狼疮(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, NPSLE)引起的认知障碍。作为一款AI赋能的、针对该适应症的首创新药(First in Disease),EG-501临床进展迅速,此前仅用18个月便获美国FDA批准进入II期临床。作为国内AI制药领域的代表管线,EG-501一直备受关注,此次研究成果进一步印证了“AI + 药物研发” 模式所蕴含的巨大潜力
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李长青博士在会议上发布EG-501二期临床试验数据

01 研究背景

系统性红斑狼疮(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, SLE)是一种复杂的、由自身免疫介导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。全球范围内影响数百万人,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。认知障碍(Cognitive Impairment, CI)是SLE极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,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功能与社会参与度。在NPSLE患者中,认知损害的患病率高达 57%-80%,患者常出现 “脑雾”、记忆缺陷以及执行功能下降等症状。目前,FDA 尚未批准专门针对该病症的药物,临床治疗主要依靠激素、羟氯喹等对症药物,无法有效应对谷氨酸兴奋毒性问题。患病后,患者失业风险倍增,生活质量严重下降,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(仅美国每年相关支出约 200 亿美元)。

EG-501是一款用于治疗NPSLE所致认知障碍的小分子口服片剂,能够通过NMDA受体拮抗作用,从而减轻脑部神经炎症并提供神经保护作用。本次II期临床试验在美国三家知名学术中心开展: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、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和德州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。试验旨在评估EG-501治疗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(SLE)患者的客观神经心理功能的疗效。

02 研究方法

ClearMEMory研究(临床试验注册号:NCT03527472)是一项II期、多中心、随机、双盲、安慰剂对照试验。首先对符合预筛选标准的潜在受试者,采用重复性神经心理状态评估量表(RBANS)筛查客观神经心理功能障碍;若受试者RBANS评分较人群常模低1个年龄校正标准差,则符合入组条件,并根据NMDA受体抗体状态进行分层,随机分配至EG-501组或安慰剂组。受试者每周逐步增加剂量,以确定最大耐受剂量(范围10-40mg/日)。研究的主要终点指标为从基线到研究终点(第12周)的RBANS评分变化;其他指标包括RBANS各分量表评分、狼疮疾病活动度、纤维肌痛、抑郁/焦虑评分,以及患者总体印象改善量表(PGIC)评分。

03 研究结论

·EG-501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客观神经心理功能

图片

(RBANS总分对照表,左为安慰剂组,右为EG-501组)

在258名预筛选对象和131名正式筛选对象中,最终56人被随机分配至EG-501组(n=26)或安慰剂组(n=30)。筛选失败的案例中,93%是由于未达到RBANS(重复性神经心理状态评估量表)的合格阈值。随机分组后,两组因不良事件(AE)导致的提前退出情况相同(每组各5人),但EG-501组耐受最大剂量的患者比例更低(42%对比70%),显示EG-501具备良好的安全性

研究观察到,EG-501组的RBANS总分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安慰剂组(EG501: +10.4;安慰剂: +4.2; p=0.032)。EG-501组的应答者比例高于安慰剂组(评分提升8分:67%对比36%,需治疗人数NNT=3.2;达到最小临床重要差异MCID即提升5分:78%对比56%,需治疗人数NNT=4.6)。RBANS即时记忆分量表同样得到显著改善(P=0.023)。此外,服用EG-501的受试者中,在患者总体印象改善量表(PGIC)中评估为“改善”或“显著改善”的人数更多。其他结局指标未观察到显著组间差异。


埃格林医药联合创始人、首席医学官李长青博士表示:“EG-501的临床II期数据令人振奋,这是我们团队多年来致力于运用AI临床技术赋能药物研发取得的重要成果。我们对EG-501改善广大红斑狼疮认知障碍患者生活质量满怀期待。同时,该药物调控制神经炎症的核心机制具备拓展潜力,未来有望迁移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(RA)、干燥综合征、帕金森病等疾病伴发认知障碍的治疗领域,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。”

EG-501项目将加速推进在美国的监管策略,包括申请孤儿药认定、快速通道资格认定或突破性疗法认定,并计划与FDA召开II期临床结束会议,以启动关键性临床试验。

值得注意的是,EG-501研发中,针对认知障碍的SLE表型研究以及药物再定位研究均源自埃格林医药自主研发的AI平台。在药物研发过程中,通过AI预测的“干实验”与临床“湿实验”紧密结合,埃格林进一步深化了GRIN2A在神经和免疫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的理解。埃格林AI模型成功识别到传统模型难以捕捉的关联,充分证明了该AI平台在罕见中枢神经系统(CNS)病症药物再定位中的可行性。采用这种药物再定位方法,有望将药物发现成本从常规的20-30亿美元大幅降至约5000万美元,研发周期从10年缩短至2-3年,极大提升研发效率,降低研发风险,为医药创新开辟全新路径。


关于埃格林医药

埃格林医药是一家侧重于生物和临床端AI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创新药企,在中国深圳、烟台和美国马里兰均设有分支机构,其国际化团队汇聚了来自临床医学、国际监管法规、化学、计算科学等AI制药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。公司始终将解决“有迫切临床需求”的疾病放在首位,致力于开发全球首创新药(First-in-Disease)。目前,埃格林的自有管线中6条已获美国FDA批准进入临床,并有60多项专利申请,覆盖包括中、美、欧、日等全球主要医药市场。

公司采用“自研+服务”双业态模式,一方面,专注于眼科、血管、自免领域进行差异化“自有”药物的开发;而在其他治疗领域,依托特有的AI药物研发平台、医药法规及临床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经验,为客户与合作方“一站式”解决从药物发现到临床过程中的难点,针对性地提供灵活高效的研发解决方案及最佳申报路径规划服务。

关于EvergreenAI平台

埃格林医药使用AI技术整合了多组学、临床与真实世界数据,自源头提升科学设计质量,构建了功能完备、协同高效、贯穿药物研发全周期的AI技术平台。该平台功能涵盖:药物作用机制(MOA)与适应症识别、路径分析与机制阐明、多组学与患者分层、临床试验方案编写、药物重定位,以及临床试验预测与优化等。平台通过创新性地构建“三大引擎”,即跨物种转化预测引擎、机制优先排序引擎和“靶点-人群-疾病”的映射引擎,有效解决了临床阶段长期存在的多个痛点,显著提高了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后的成功率,同时有效降低研发成本并缩短周期。埃格林医药计划将自有AI平台的功能产品化,并积极寻求全球合作伙伴,赋能更多创新药企,共同推进这一高效创新模式,以实现商业化与投资回报的最大化。